您的位置: 新闻中心 要闻导读

“青年之声授渔缘梦”四川大凉山学生见面会举行(图)

“青年之声授渔缘梦”四川大凉山学生见面会举行。授渔计划供图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生在大凉山,长在大凉山,至今还过着家里不通电只能上山采松油照明的生活。如果没有外界力量的帮助,他们可能穷其一生之力也无法走出大凉山,改变不了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 

  凉山州位于川滇交界处,总人口470万,彝族占半数以上,境内6万余平方公里几乎都是山地,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上,交通闭塞、生态环境恶劣,州辖17个县市中有11个为国家级贫困县。在大多数彝族聚居的山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发。当地大多数人只掌握着最简单原始的农业技能,劳动力的继续教育和技术教育匮乏,导致贫困问题代际转移。 

  10月7日,四川省档案学校的500名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雅安地震灾区的贫困学生参加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授渔计划”和中国青年网共同组织的青年之声・授渔缘梦四川大凉山学生见面会。此次“青年之声・授渔缘梦一帮一助学行动”落户四川省档案学校,为当地和周边地区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提供教育救助。 

  见面会上,档案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徐宏感谢青年之声、授渔计划、缘梦基金对凉山彝区“9+3”贫困学生的帮助和支持,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授渔计划秘书长高继辉介绍“授渔计划”相关内容,中育教育集团成都课程部主任安杰结合自身经历,鼓励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改变自身命运。 

  “让孩子走出大山开拓眼界,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在稳定积极的环境中,掌握谋生的本领,收获高等教育学历,实现有序的成长。”高继辉在见面会上表示,五年助学可以让学生实现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真正的帮助大山里的孩子能开拓眼界,走出大山,让孩子从思想上、经济上都实现脱贫。 

  会上,“授渔计划”事业部主任陈肖宇详细地为同学们讲解了“授渔计划”相关要求等内容,同时,“授渔计划”负责人和志愿者、班主任老师一道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在国庆假期即将结束时,为大凉山的贫困学生们带来新的希望和梦想。 

  来自文秘专业的凉山彝区“9+3”学生徐文芝说,中专学校毕业后年纪尚小,知识和经验都不足,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工作中的条件和要求,参加“授渔计划”不仅可以多学习两年,增加自身的知识与能力,而且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将实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这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有很大好处。 

  徐文芝家长表示,家里经济负担重,家里人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懂得的道理也不多,但是孩子能在毕业时找到一份稳定正规的工作,获得北师大的大专文凭,还可以减轻那么多经济负担,这对于身处凉山地区的农民家庭来说是极大的好事。 

  “每一次爱心力量的汇集,都是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学生能收获更好的成长机会。愿聚你我之力,点亮希望之光!”档案学校校长徐宏表示,“授渔计划”通过5年制“学历+技能”的培养模式,帮助家庭贫困的学子完成学业,收获学历与能力,开启了他们的人生新旅程,对学校、对家庭、对学生都是一件有利的事。 

  据悉,“授渔计划”是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联合新华网、北京师范大学、中育教育集团和美年大健康共同实施的公益项目,项目联合中国青年网、“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共同发起此次公益活动,募集的善款将用于资助适龄孤儿、留守青少年、贫困家庭的初、高中毕业生有计划地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切实帮助弱势青少年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 

 

  作者:李延兵
                                               netease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网